营养性贫血是婴儿时期的一种常见病,主要是因为缺铁引起[1]。为了探讨我区不同喂养方式与营养性贫血的关系,我院1999年7月~2000年6月对丁堰镇及周围农村586例婴儿不同喂养方式进行了营养性贫血的调查。
1.2调查方法标本均以婴儿手指末梢血,用SysmexF-820血球计数仪测试以氰化高铁法测定血红蛋白值;并对婴儿家长询问有关喂养史及添加辅食情况。
1.3诊断标准按WHO资料,贫血标准>6个月婴儿血红蛋白值<110g/L为依据[2]。
2.2母乳喂养患儿贫血与添加辅食情况比较>6个月未添加辅食64例,Hb<110g/L 9例,患病率14.1%;4个月后添加米糊、粥等淀粉类辅食218例,Hb<110g/L 43例,患病率19.7%;4个月后添加肝、鱼等含铁、蛋白质丰富的辅食86例,Hb<110g/L 5例,患病率5.8%。有无添加辅食及添加不同辅食患婴儿营养性贫血的发病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
3.1不同喂养方式婴儿营养性贫血患病情况比较母乳喂养的婴儿营养性贫血的患病率最低,混合喂养的婴儿患病率次之,人工喂养的婴儿患病率最高。母乳的含铁量为270mmol/L,牛乳含铁量为90~180mmol/L,谷类含铁量更少;母乳铁的吸收率又高于牛乳,母乳含铁量的高低又取决于乳母的饮食情况。因而提倡母乳喂养是预防营养性贫血的良好措施。
3.2婴儿贫血与添加辅食情况比较婴儿贫血患病率以未及时添加辅食和只加淀粉类辅食为主的婴儿贫血患病率明显高于及时添加含铁丰富、以蛋白质为主辅食的婴儿。因此,及时给>4个月婴儿添加含铁丰富、以蛋白质为主的辅食是预防婴儿贫血的有力措施。
3.3加强营养性贫血的监测和早防早治对于孕妇营养要给予足够的含铁食物及多种维生物,早产儿、低体重儿应在出生后2个月补充铁剂,定期检查婴儿血红蛋白值,对贫血者及时给予铁剂治疗。农村婴儿的贫血患病率较城镇高。因此,在农村应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大力宣传科学育儿,注意合理的营养结构及良好的饮食习惯。
1.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线.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或提供稿费!
一、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